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团队建设



团队建设

河南强人律师事务所

HOTLINE 热线电话
13803955523 15139516513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》释义(一)

TIME:2021-03-02 15:57:19 | VIEWS: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》释义(一)(图1)

问题的提出:案例:陆某,女,江西赣州人,已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,居家隔离期间仍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,被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以涉嫌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。

 

刘洪军:今年1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,将新冠肺炎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,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、控制措施。

 

对于已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携带者,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,并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的,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,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;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,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,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,也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。

 

对以暴力、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防疫、检疫、强制隔离、隔离治疗等措施的,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一款、第三款的规定,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。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,以妨害公务罪定罪,从重处罚。

 

案例:江某,女,31岁,信阳浉河区人,编造“青龙街一男子因怀疑感染冠状病毒杀死三人”的信息并在群中发布。该信息被迅速转发扩散,造成恶劣影响。目前,江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,已被警方依法处以治安拘留5日的处罚。

 

刘洪军: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,以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。

 

编造虚假信息,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,在信息网络上散布,或者组织、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,起哄闹事,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,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,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。

 

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,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,致使虚假疫情信息或者其他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,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,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。

 

释义:第一章 总则

 

第一条

 

为了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,保障刑事判决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,提高教育矫正质量,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,预防和减少犯罪,根据宪法,制定本法。

 

■条文释义

 

本条规定了社区矫正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根据。社区矫正法的立法目的: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,保障刑事判决、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,提高教育矫正质量,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,预防和减少犯罪。

 

第二条

 

对被判处管制、宣告缓刑、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,依法实行社区矫正。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、教育帮扶等活动,适用本法。

 

■条文释义

 

本条共分两款:第一款规定了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,包括四类社区矫正对象,即被判处管制、宣告缓刑、假释和暂子监外执行的罪犯;第二款是关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、教育帮扶等活动,适用本法的规定。

 

■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

 

在本条的理解适用中,需要注意: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限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判处管制、宣告缓刑、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类人员,这四类人员都是经人民法院判决确定有罪的罪犯,其他人员不能适用社区矫正。

 

对于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,不能适用社区矫正。根据刑法第十七条,对于这部分人员,应当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,在必要的时候,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。

 

对于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,也不能适用社区矫正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三条、第二百八十四条的规定,对这部分人员,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,由人民检察院监督考察,在考验期内没有违反监督考察情形的,人民检察院应当做出不起诉的决定。这是为了教育、感化、挽救未成年人,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而设置的特别程序,该制度与社区矫正的适用情形、考察主体、法律后果等都不相同。

 

第三条

 

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,采取分类管理、个别化矫正,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,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。

 

■条文释义

 

本条规定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包括:

 

1.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,主要是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,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必要和适度的监督管理,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帮扶。2.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。社区矫正是刑事执行体系的一部分,公、检、法、司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法行使职权,保证国家刑事法律的正确执行,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开展。3.采取分类管理、个别化矫正,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,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,这是在审议过程中,根据各方面意见增加的内容。